「你有沒有讓孩子學習樂器呀?」
這是十年前常聽到你的一句閒聊說話,現在取而代之的,己變成:
「你打算在孩子多大時讓他學習樂器?」
明顯地,讓孩子學習樂器,慢慢已由一個選擇性動作,變成一個「指定動作」。但可惜的是,我們現在經常還聽到以下的一句說話:
「在你考到八級以後,便再也不用你彈琴了。」
這是一個何等可悲的現實。傳說香港是世界上最多人考樂器級試的地區,而且這個趨勢不但沒有減退,甚至有不斷增加的跡象。近年國內的情況也有點相似,所不同的是,香港人普遍考英國皇家音樂院聯合考試委員會所舉辦的考試,而國內則普遍應考國內音樂學院自行開辦的樂器級試。這意味著,現今中港兩地都以考試主導了樂器的學習。現在你問問家長們:「為何要讓孩子學習樂器?」答案可能就是:「希望他們至少有一張八級證書。」樂器級試似乎已慢慢由一個「學習目標」變成了「學習目的」了。
那是否應該反對考任何樂器級試呢?這個問題,可以分兩方面去考慮:若不考慮考級在社會上的功能、地位等問題,亦不考慮對學生的心理、積極性的影響,而單純考慮教學效能的話,我的確認為樂器考試是有害無益的。眾所周知,無論是英國皇家音樂院,或是聖三一音樂院的術科考試,以至國內的樂器級試,在內容、型式上都是有一個特定規範的,這些規範是否適合每一個學習音樂的學生呢?答案當然是否定。若只因為要考級,便放棄對學生的最有利課程規劃,那是十分可惜,亦是十分不智的做法。但問題是,若我們盲目地堅持「不考級」這個原則,其實亦是相當不智的,理由亦是:不同學生有不同需要、不同情況。以中港兩地現時的環境,有些人(尤其還在就讀中小學的學生)的確需要一張證書去增加自己的競爭力。考中、小學,或將來升大學時,一張較高級的樂器證書,的確可以起到多多少少的作用。隨著社會越多人考級,級試證書便越被重視;級試證書越被重視,又越多人會考級,這是一個不會完的連鎖反應,要去改變這個現象,實在不是一件易事。當然,有些人的確是需要一些實質目標作為學習的原動力的。定下考試計劃,使學習目標更為明確,考級的確可以作為這類人的一個推動力,使他們更有動機地用心學習。
因此,「考試主導」本身並不是問題,「考試主導」扭曲了樂器學習的本意,這才是我們要去正視的嚴重問題。而父母們是基於甚麼理念去讓子女學習樂器,便成為了這個問題的關健了。
相信很多人都會同意,「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樂趣,許多人在百忙之中,還會孜孜不倦地抽時間去進修,除了是因為職業所需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能享受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對知識的渴求是人類的天性之一,越艱苦學習得來的知識,在得到之後,便會得到越大的滿足感,越大的滿足感便會成為下次更艱苦努力去學習的推動力,久而久之,無須等到成功獲得知識後才感到樂趣,甚至在努力追求知識的過程中已可感受到樂趣。這是一個連鎖反應,亦是一個自我獎賞機制,讓人們自發地不斷努力不懈地去學習。越早領略到這個連鎖反應,便越早享受到這種自我獎賞機制,亦會越早會自發地去學習。
可惜的是,不是每個人都可及時領略到這種自我獎賞機制的。有些人在小學階段,有些人在中學甚至大學階段才領略得到,更可惜的是有些人一生也沒機會感受到這種連鎖反應,他們很可能是在還在努力的階段、未獲得樂趣之前便放棄了,所以便一直都不認為學習可以為他們帶來樂趣,亦是連鎖反應下,慢慢便失去了求知的意慾。‵
在正規的中小學教育中,要完全的感受整個「自我獎賞機制」是需要頗長時間的,我以前經常跟學生說:「一分耕耘一定可穫得一分收穫,但耕耘與收穫未必同步」。就是這種不同步,阻礙了很多人領略「自我獎賞機制」的機會,以使很多人失去自發求學的原動力。學習音樂,正正就可以讓孩子在較早的階段,感受這種連鎖反應、體會耕耘與收穫未必同步的道理,從而盡快讓孩子啟動自我獎賞機制,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具體情況,下期再分享。
原刊於《中港教育》雜誌2013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