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譜與砌圖

「我們演奏時要忠於樂譜!」
「我們演奏時要忠於原作者!」

這兩句我們經常聽到的說話,是否等價的呢?作曲家將自己的作品流存於後世,所倚靠的就只有樂譜,若要忠於原作者的意念,似乎就只有忠於樂譜了。忠於樂譜就等於忠於原作者,似乎是合理不過的事。

但實情是否這樣?就讓我們透過作曲家的創作過程,看看實情究竟是怎樣的。

作曲家在創作一首新的作品時,通常預先已決定了新樂曲的種類、風格、速度、拍子、調性和調式等,然後便會打著拍子,任由旋律的片段由腦海中閃出。閃出不喜歡的便放棄,閃出是自己所喜愛的,就將它保留。 有時他們會遂句將樂句記下,有時卻會將樂曲的閃念暫時留在腦海中,待一整段的樂曲成形後,才把整個樂段記下。記下樂句或樂段的媒介,當然就是樂譜了。

在樂句變成樂譜之前,作曲家根本不用理會閃出來的旋律的每一個音的長短,甚至不需理會旋律的每一個音是甚麼音高,他們在腦海中記存的,純綷就是一句句的旋律而已。而這個記在作曲家腦海中的旋律,就是這首樂句的原貌。但當作曲家要將樂句記在樂譜時,他們便要將每一個音的長短、音高「度」出來......第一個音是一拍的 C 音,第二個是半拍的 B 音......第一句的最後一個音是四拍的 C 音......。就這樣,一句/一段/一首樂曲就被記了在樂譜之上。最後,作曲家再根據自己腦海中的樂曲,盡量以感情記號、Dynamic 等方式,記在樂譜上,盡可能使演奏者能更充份理解作曲家原本的意念,從而使演奏者可以重現作品的原貌。

由作曲家腦海中的閃念,最終變成樂譜上的音符,過程就像砌圖遊戲,將一幅原本原整的圖畫(樂句/樂段/樂曲),拆開成一塊塊細小的圖案(音符),雖然原作者已將每一塊圖案的應有次序安排妥當(樂譜),但最終還是要砌圖者(演奏者)將它們拼合成一幅完整的圖畫(樂曲的原貌)。但問題是,砌圖者究竟有沒有盡他們的本份,將圖畫的原貌拼合出來呢?

在我們學習器樂的初階階段,「視譜」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課題,因為若視譜能力差,會為學習帶來很大的障礙,因此我們便極力將自己變成一部「讀譜機器」,練習到以「條件反射」去應付樂譜,使自己可以不經大腦便能奏出準確的音及節奏,甚至連同 dynamic 及 articulation 也可以一拼用條件反射的方式去作出精確演譯。可惜的是,在「條件反射」的建立過程中,卻不知不覺產生了一些副作用,在我們的學習上造成了另一個障礙......

由於每一個演奏者在器樂學習的初階便已變成一部讀譜機器(亦即是上面砌圖比喻中的砌圖專家),所以他們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便可以將原作者為他們安排好次序的砌圖,很純熟地重新拼合,一次又一次的,甚至可以將砌圖的動作在腦海中重現,這就是所謂的「背譜」。這時,若你問他:「你這個砌圖中所畫的是一幅怎麼樣的圖畫?可以畫一次給我看嗎?」這時砌圖者可能會語塞,然後唯有將砌圖拼合一次給你看。因為這個砌圖專家的技巧實在太純熟了,條件反射使他可以不經大腦便可以將砌圖拼合好,他們根本沒想過要好好地欣賞一下他所拼合出來的圖畫,更沒想過要將整幅圖畫放入腦中,然後再自己畫它出來,因為在他的潛意識中,能夠純熟地拼圖,就是他的最重要目標。他高超的砌圖本領,可使他輕易地將砌圖一次又一次的拼合,而不須注意砌圖所畫的是一幅怎樣的圖畫,更枉論要他將圖畫重畫一次了。不相信?看看你的學生是否能夠輕易哼出他們已練習好的樂曲,又或是你試奏中間其中一句,看看學生是否真的很容易便能指出你所奏的是樂譜上的那個地方吧。這時可能你會驚覺,很多人在學習 Musical Instrument 時,竟將 Musical 置之不理,原來他們只是在學習控制一件 Instrument。更甚的是,很多人甚至是沒有「聽」過他們自己所奏出來的樂曲的。將「聲音」放在器樂學習的低微位置,竟然是學習器的人最常見的通病之一。

本來,若原作者真的已經將自己作品的原貌完全地畫在砌圖上,那砌圖專家即使不能自己將圖畫畫出來也不是問題,因為人們還是可以透過砌圖專家拼合出來的圖畫,得知這個作品的原貌。可惜的是,作曲家在將他腦海中的樂曲記在樂譜上時,有大量的細微音樂資訊是沒有(甚至是無可能)被記載入內的,情況就好比作畫者將自己的作品分折為一塊塊圖案時,沒有將每一個細節都畫上去,而是要砌圖者將砌圖拼合好後,看看整幅圖畫,再透過砌圖者日常的視覺經驗,去補充圖畫中失去了的細節。在這種情況,即使砌圖者將砌圖拼合一次給人看,人們還是不能看到這幅作品的原貌,因為拼圖中還未有應被補上的細節。

將拼好的圖畫放入腦,加上自己的視覺經驗去補上細節,使圖畫變成完整,然後將它畫出來,這才是重現作品的完整過程。但我們怎樣去保證被補上的細節與原作完全吻口呢?我的回應是:第一,即使有差異,這總算也是一幅完整的圖畫吧;第二,請相信人類的共同視覺經驗,只要需被補上的細節不是太多的話,共同的視覺經驗應該不致將一座山看成一間屋的;第三,只要一座山還是一座山,畫出來那座山的形狀與原作存在多少差異,這也合符藝術的本質吧。

從今以後,不要再滿足於成為一個砌圖專家了,作為藝術家,人們欣賞你的不是砌圖技巧,而是你補上細節然後將作品重現的藝術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