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音階的意義(三)

Do Re Me Fa 與 So La Ti Do' 這兩組音階,給我們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若硬要用文字去簡單描述,前者給我們不穩定的感覺,後者卻令人感覺完滿。而這兩組音階,同樣可以用 C D E F 這幾個音去組成。換句話說,同樣是 C D E F 四個音,有時可以解釋為 do re me fa,有時卻可解釋為 so la ti do';有時會給人不穩定的感覺,亦有時會給人感覺完滿......這幾個音擔崗著甚麼角色,完全取決於作曲家的整體安排。我們根據樂曲的「前文後理」,以聽覺去辨認唱名(so fa name),聽著 C D E F ,卻能辨認出是 do re me fa 或  so la ti do',就就是所謂的「相對音感」。

在 tonal music 的領域中,作曲家主要是以相對音高 (唱名) 去建構樂曲的,作為演奏者,最基本的責任是將作曲家的意念傳送給聽眾,若演奏者都不能感受樂曲的相對音高,那怎能準確地去詮譯樂曲?電腦和人的最大分別,就是電腦只能奏出絕對音高,而人卻可以演譯相對音感。有時你會發現有些演奏者,即使將樂曲奏得多麼的純熟,但奏出來的樂曲,卻沒有一點兒美感,甚至會出現越熟越不優美的情況,很多時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相對音感,只懂得將樂曲的音符,如電腦般依時依候奏出。到最後,他們極其量只能充當電腦的角色,而不能成為一個真真正正的演奏者。亦因為這個原因,我經常告戒一些天生擁有「絕對音感」(absolute pitch) 的人,千萬不要自持擁有絕對音感,就忽略相對音感的培養,否則最利害也只不過可以成為一個如電腦般的演奏者。

培養相對音感的方法很簡單:多聽音階、多唱音階。只要我們多聽多唱,日子有功,慢慢便會發覺只要聽到任何一句樂曲,便可不經思索地聽得出該樂句的唱名,感覺就好像有人將唱名寫在紙上給你看一樣。這時,聲音與唱名在腦海中便結成密不可分的關係,聲音與唱名正式「結連」。

與演奏者有關的另一項「結連」,發生在樂譜之上。我們看樂譜時,看到的是絕對音高(音名),視奏訓練使樂手們都可以將樂譜顯示的音符,與指法(或其他操控樂器的動作)扯上一個條件反射的關係。演奏者不用思索便將音符準確無誤地奏出,亦即是說,「樂譜---音名---指法」三者結連。

以上所說的兩種結連(聲音與唱名、樂譜 / 音名與指法),因為沒有共同成員,理論上是可以完全絕緣的。亦即是說,能即能將樂譜準確無誤地演奏出來,亦不等於能投射出準確的相對音感,情況就如上述所說的「如電腦般的演奏者」般,只能依時奏出適當的音高,而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演奏者。

要改善這個情況,只要將以上兩種「結連」緊扣在一起,成為「聲音--唱名--樂譜---音名---指法」五者結連便是了。既然我們已透過聽唱音階而取得「聲音與唱名」的結連,並透過視譜訓練而取得了「樂譜---音名---指法」的結連,只要能進一步將「唱名與指法」也取得結連,那便等於成功地將「聲音--唱名--樂譜---音名---指法」五者也取得結連了。要做到這個境界,音階練習便是其中一樣最有效的工具。只要如我在之前兩篇有關音階的文章中所說,將音階練到不用想著指法及音名,心中只要唱著唱名,手指便會自動地做出適當的動作,那唱名便與會指法慢慢取得結連,從而做成五者結連。

根據以上原理,只要我們有好的視譜訓練、多聽多唱各式音階以增強相對音感,並且不斷以唱歌模式練習各個音階,日子久了,你所奏出來的樂曲亦會不自覺地越來越優美,越來越有音樂感。這就是音階練習的神奇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