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樂器的教學中(以二胡為例),老師在教授一些基本功之後,普遍便會教授學生拉奏D調音階。他們不一定要知道D調是要將 F 音及C音升高半度,只要記著老師教授的指法,便可以不斷地 Do Re Mi Fa So La Ti Do 地拉到熟練為止。到他們可以將每一個指法的位置都分別地與這個音階的唱名扯上不可分割的關係時,老師唱甚麼,他們便可以拉奏甚麼了。然後再練習另一個音階的指法,同樣地無須一定知道該音階那些音要升或要降,只須將每個指法與該音階扯上不可分割的關係便是了。幸運地,中國樂器的樂譜是以音階的唱名去記譜的,這樣,中樂的溝通媒介----樂譜----與該樂器便扯上一個很直接的關係,人們看著樂譜就會唱著 So-Fa Name,再以樂器依著樂譜的唱名拉奏出來,那便很容易做到以樂器去「唱歌」的效果了。一切都十分合情合理,而且順理成章。由閱譜至演奏,中間的障礙極小。
反觀西洋樂器的情況,樂譜記載的是絕對音高,即是音名。 學生在最初的階段便被訓練成看著樂譜的絕對音高去演奏, 即使完全不理會其唱名,都可以準確無誤地奏出樂譜上所記載的節奏及音高。久而久之,很多學生在練習時便會將注意力放在絕對音高之上,而完全忽略了其相對音高(即唱名)的重要性。可惜的是,在 Tonal Music 的領域裡,音名本身是沒有多大的音樂意義的,它要被「翻譯」成唱名後才可被演奏者「唱」出來。由閱譜至演奏,要做到如中國樂器般的直接效果,中間還存在著一道屏障,若這道屏障一直沒有被拿走,便很難做到以樂器去唱歌的效果了。而拿走這度屏障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音階的練習了。
就拿 D 大調音階為例,若我們將它練到熟透,熟到已不須牢記著要將 F 及 C 音升高半度,甚至腦海不須再理會正在奏甚麼音名,只知道正在奏 Do Re Mi Fa So La Ti Do 的唱名,而且是以唱歌的模式去奏,那麼當我們照著樂譜的音名演奏一首D大調的樂曲時,腦海便會不自覺地、自然地與相應的唱名聯繫上,那道阻隔在中間的屏障便會自然消失了。當然,當音階越是熟練,效果便會越見明顯了。
從今天起,在練習任何一首樂曲之前,先將該樂曲有關的音階用上面的方式練習至熟透,再練回樂曲本身時,便會發覺不難以唱歌模式去演奏這首樂曲了。
就拿 D 大調音階為例,若我們將它練到熟透,熟到已不須牢記著要將 F 及 C 音升高半度,甚至腦海不須再理會正在奏甚麼音名,只知道正在奏 Do Re Mi Fa So La Ti Do 的唱名,而且是以唱歌的模式去奏,那麼當我們照著樂譜的音名演奏一首D大調的樂曲時,腦海便會不自覺地、自然地與相應的唱名聯繫上,那道阻隔在中間的屏障便會自然消失了。當然,當音階越是熟練,效果便會越見明顯了。
從今天起,在練習任何一首樂曲之前,先將該樂曲有關的音階用上面的方式練習至熟透,再練回樂曲本身時,便會發覺不難以唱歌模式去演奏這首樂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