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奏一句,勝過千言萬語」,這是我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說話,在課堂上示範一次,總比滔滔不絕的說過不停來得有效。
學習樂器時,我們的身體各部份很多時要做一些平時很少做的動作,若你只用說話向學生講解,即使花盡唇舌叫他放鬆咀唇、舌要輕 而氣要重、呼吸要用腹腔、手指按鍵要微微彎曲.......他聽後,可能還未能即時領略其精髓所在,即使他明白你想要他做的是甚麼,亦可能不明你要他這樣做的目的何在,即使知道目的何在,其最終想做成的效果又是怎樣?即是知道想要的效果,他又是否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到他身體的各部份呢?結果,你越叫他放鬆一點咀唇,他的唇卻越來越緊;你越叫他的高音厚一點、亮一點,他吹出來的高音卻是更簿更啞.....
當你收起你的說話指示,提起你的笛,示範一首、一句,甚至是一個音,你做一次,和他一起再做一次,一次,兩次,三次,數次之後,人的自然天性會使他身體的各部份作出適當的配合調整,然後你才將你想說的重點講解一次,簡單而呃要,無需長篇大論,他自然會心領神會,依著你所想的,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不信,下次找個機會先聽學生吹一次,然後和他一齊連吹幾次,再聽他單獨吹一次,你會發現他會有明顯的進步。
同樣道理,學生在堂上吹奏樂曲,必然有很多地方需要你去指正,一段一分鐘的樂曲可能有過百個地方需要改善,你是否須要鉅細無遺地遂點指出呢?當然要,但不是用說話,只要用你手上的長笛......用說話去指正他,至少有兩大缺點,1. 花時間,課堂的時間有限,你要用說話指出他每一點的錯處實在不易;2. 太抽象,他未必可以在短時間內聽明白你所說的。但只要你拿你手上的長笛,跟他一起吹奏,他會聽到你所奏的跟他奏的有所不同,心裡或許不明白為何會有這麼大分別,但總會比較到有那些相異之處。幾次之後,你才將重點解說一次,他便會「彷然大誤」,明白其效果相異之原因。再者,他有一百過錯處,你不能一百過錯處都同時指出,找其中幾樣重點地去矯正便是了,其餘的留待你的笛聲去指正他吧!當然,這是很理想的情況,很多時,學生未必可以即時了解問題所在,但學習樂器是要「浸」的,用你的笛聲去「浸」,總好過用你的說話去浸。
說話簡而精,就讓笛聲鋪滿你的課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