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實在考慮了很久,才決定將「持笛姿勢」這個議題放在這裡。因為「怎樣持笛」應該是在學笛的最早期階段便會接觸到的一個問題。教一個懂吹長笛的人怎去持笛,似乎有點多餘,指導長笛老師怎樣去教人持笛,這簡直近乎侮辱。
但問題是,現在不但大多數學生持笛的方法錯誤,就連已取得八級證書的學員,大多對持笛的方法都沒有一個正確的觀念,甚至認為持笛方式只要方便自己便是,沒甚麼大不了......近幾年,我發覺情況實在越來越不可接受,很多在較高程度才轉到我門下的學生,要花數以月計的時間才可矯正他們持笛的問題,而往往因為舊有的一套牢不可破,要改它,實在不易一件事。
那是否代表很多長笛老師自己的持笛方法都有錯誤呢?我曾經為此而特別注意那些有持笛姿勢問題的學生的前任老師是否都有著同樣問題,結果卻是出人意表,他們的錯,在老師身上是完全找不到。我的結論是,老師們小觀了錯誤持笛對學習長笛的長遠影響,認為這只是無傷大雅的錯誤,可以不理,或暫時不理。事實上,我自己也是近幾年才體會到錯誤持笛所會產生的問題的嚴重性。
最常見的錯誤包括:1. 過份倚靠右手姆指及左手食指的關節位將笛向「上」托起;2. 右手拇指放在接近右手中指的對應位置;3. 手指按鍵時沒有微微彎曲;4. 手指按鍵時過份彎曲;5. 左手食指過份彎曲;6. 右手手肘位置放得太後;7. 雙手上臂倚在腋下靠力;8. 手掌關節向下屈曲...... 這些錯誤通常不是個別的,而是互相關連地出現的。例如,由於第(1)及第(7)個錯誤,而引致第(5)個錯誤必然出現,又由於第(5)個錯誤的出現,又會引致第(8)個的錯誤必然出現,如此類推.......
這些錯誤的姿勢事實上會引致怎樣的學習問題,驅使我剎有介事地去提出這個議題呢?它們至少會引至同一個問題----身體的某一組肌肉被拉緊了。如果以上幾項錯誤全都犯齊的話,身體便有很多組肌肉同時被拉緊了,這種情況下,難以想像他們每次練笛時可以堅持多久。初學時可能問題不大,因為一首樂曲頂多只有數分數,勉強應該還可支持得住,但當程度較高時,有些樂曲動輒便要數十分鐘,有些甚至數以小時計,試問有哪一組肌肉可以持續地被拉緊這麼長的時間呢?再者,即使是初學階段,一個有效的練習習慣也應是將單一次的練習時間盡量延長(即提起了笛,便盡量堅持較長時間才將笛放下),肌肉的拉緊,絕對是這種練習習慣的最大障礙。
順帶一提,有人認為為求省力,不要將笛放得太平,寧願將頭傾側遷就。但我認為這個方法其實會顧此失彼,頭部過份的傾側,頸部的肌肉會被拉緊,效果便適得其反,加快疲累的出現。盡量鬆弛身體各部肌肉,是省力的最佳方法。
另一方面,肌肉的拉緊或關節的錯誤彎曲,會造成「鎖關節」的效果。舉個例,試將右手放在檯面,將無名指伸直,你會發現其他手指變得極不靈活,甚至失去控制,相反若將無名指微微屈曲,其他手指會明顯變得靈活,「鎖關節」的效果頓時消失。很不幸,大部份的肌肉緊張或關節錯誤屈曲都會造成「鎖關節」的效果,而很多人學了多年的長笛,到了某個階段才發覺自己進度停滯不前,原因很多時都是錯誤持笛姿勢造成的「鎖關節」效果,使其難以奏出流暢而具音樂感、節奏感的樂句。更不幸的是,到了這個時候,要改正多年積習,已是一件十分艱難痛苦的「工程」。
錯誤的持笛姿勢還會做成咀唇與笛孔的角度不受控制、笛頭壓在唇上的壓力不足夠等問題,直接地影響吹奏出來的音色。作為長笛老師,為使你學生的進度不會因為錯誤持笛而停滯不前,由起初便「執正」他的持笛姿勢是必要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