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級問題

傳說香港是世界上最多人考樂器級試的地區,這點其實絕不稀奇,因為現在香港人學樂器的心態,跟幾十年前實在有著很明顯的轉變。在我初學長笛的年代,老師們不但不太提倡學生去考級,我的老師甚至反對我考任何的樂器級試,理由是(一):它沒有實質的用處;(二):樂器級試其實不大可靠,熟知內情的人根本不會太看重它;最重要的還有第(三):考級試很大可能會影響學習進度。我的八級證書,是瞞著老師,私自報考得來的;到後來的演奏文憑,更是在成為長笛老師後,只為迎合社會環境氣氛的轉變而勉強去考回來的。


級試是否真的可代表一個人的演奏功力呢?我認為參考價值極低,你會遇到一個吹得很好,但一級也沒有考過的人,但亦會遇到一個擁有八級證書但水準卻是慘不忍睹的「長笛高手」。


這是否意味著我反對考樂器試?這個問題,可以分兩方面去考慮:若不考慮考級在社會上的功能、地位問題,對學生的心理、積極性的影響,而單純考慮教學效能的問題,我的確認為它是有害無益的。我們先不談它可能會拖慢學習進度,眾所周知,無論是英國皇家音樂院,或是聖三一音樂院的術科考試,在內容、型式上都是有一個特定規範的,這些規範是否適合每一個學笛的學生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我其中一個成人學生對自己的基本技巧要求極高,無論咀型、吐音、音準、用氣、音色等都想追求完美,要他吹奏樂曲,他會因自己的音色未如理想而顯得十分失落,這種情況下,將課堂集中在基本技巧的改進,是對他最有利的做法,反正,基本功做好了,要大聲可大聲,要細聲可細聲,想重音、想輕音,想跳音、想滑音,隨心所欲,控制自如,將來再集中訓練樂曲,便可易如反掌。但若硬要他去考級的話,可能連一級也考不上,因為我們絕不能跟考官說:「今天我們只考基本功可以嗎?」若只因為要考級,便放棄對這位學生的最有利課程規劃,那是十分可惜,亦是十分不智的做法。


再舉一個例子,樂器級試必定會考音階,不同級別考不同的音階,但學生又是否真的應該以級試的進程度學習音階呢?正如我在其他篇幅所說,音階是極其重要的練習,我們練它,不是因為要考試,而是因為它對我們吹奏樂句、練習音色、吐音時,有很大很大的幫助。但應該以甚麼進程去練呢?有些人適合以調號中升降符號的多少去排序,即是先練C MAJOR 及 a minor,再練 G MAJOR 級 e minor.........;亦有些人適合先練好各大調,才練各小調;有些人由於較早掌握到各不同音域的音色,故可先練兩個八度的音階,甚至是練 FULL RANGE 音階,但另一些人卻較適合先練好一個八度的音階,之後才練兩個八度.......質言之,不同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課程規劃,若因為要遷就級試內容的限制,而放棄選擇一個最適合個別學生的課程規劃,則屬本末倒置。


但問題是,我們亦不能盲目地堅持「不考級」這個原則,理由亦是:不同學生有不同需要、不同情況,以香港現時的環境,有些人(尤其還在就讀中小學的學生)的確需要一張證書去增加自己的競爭力,考中、小學,或將來三三四制時升大學時,一張較高級的樂器證書,的確可能起到多少的作用;又有些人,需要有一些實質的目標作為學習的推動力,立下考級目標,便更有動機去學習,這是很多考級的人的心理。隨著社會越多人考級,級試證書便越被人重視;級試證書越被人重視,又越多人會考級,這是一個不會完的連鎖反應,要去改變這個現象,實在不是一件易事。


那我們怎樣去找一個平衡點呢?首先,我認為要先了解該學生是否真的有考級的需要,他是否有需要利用級試證書去增加自己的競爭力(這現象雖不健康,但卻是現實)?是否需要用考級去增強他的學習動機,增加積極性?若兩者皆非,不如不考,以免影響教學進度及課程規劃;但若真的有需要呢,那便要小心決定報考的時間、時機。


我個人認為最理想的情況是,該學生的程度若不須特別訓練也可應付某一級的考試,則代表他適合報考該級別;相反,若要特別訓練才可應付,則明顯代表他仍未夠水準報考該級試,若勉強報考,只會擾亂學生的學習進度,得不嘗失。當然,若因某些情況,使你不得不用級試去「激發」他的學習進度,則另作別論。


但說來容易實行難,有時情況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但有一句話你必須牢記在心:「長笛教師,你是教笛的,不是教考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