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上,我喜歡將學習喻作梯級。原本只是一個極顯淺的道理,老生常談,但勝在夠簡單,人人可明白,放諸四海而皆準。放在音樂的學習上,就成為了音樂的階梯。
我認為「梯級」乃人類最偉大而神奇的發明之一,神奇之處,在於它能將我們帶到一個原本能力上達不到的高度,而且過程輕鬆自在,不需任何特殊技能,亦無需超乎常人的意志。梯級與斜波不同,斜波每一步都有下滑的危險,稍有不慎,或意志力稍有不足,隨時跣腳返回原位;梯級則比較穩陣,每一步,相對於你的能力而言,都是輕而易舉的動作,而且每上一級,你都可以站隱腳步,然後才再踏上另一步......理論上,只要時間許可,你是可以到達任何高度的。
梯級精妙之處,在於它將原本能力達不到的一大步,分割為能力可達到的若干小步,而且容許你踏穩了一步,才踏進另一步,這是最關鍵的地方。當然,每一級的闊度及高度,亦會影響這道梯級的效能的。例如,若級與級之間相差太遠,每一步都感到吃力,那便可能在未上到終點便會使人放棄了;又若然級與級之間相差得太近的話,行了很多級卻只升高了少許,那亦是一件相當使人氣餒的事。所以,梯級的設計亦要遷就大多數人的正常步伐,不能太密,亦不能太疏,這才算是一條好梯級。
「學習」就如上梯級,每一課堂,你學到的都只是一丁點兒的東西,相對於你的能力而言,理論上是輕易而舉可以吸受透徹的,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好好地「站穩腳步」----亦即是說,你有沒有將那吸受到的丁點兒東西牢牢鞏固。「梯級」之所以較「斜波」優勝,在於他在踏出下一步之前可以站穩腳步,如果在下一堂前還未將上一堂學到的東西鞏固好,那就會像上斜波般隨時跣腳溜後,白白浪費了上堂學到的知識。
有些人不明白這個上梯級的道理,上堂時覺得所學的東西不算太深太難,便認為自己無需要勤力練習,甚至掉以輕心,不努力去吸收課堂的知識,因為覺得相對於自己的能力,這些課堂實力不需要太過用心,所以上課時便甚為「心散」。這其實是一個很錯誤的心態,你之所以覺得今堂學的東西不算難,是因為你已經站穩了上一堂的腳步,若你不將今堂所學的也同樣鞏固好,暫時可能還可以應付,但幾堂過後,你便會發現上堂學的東西突然會變很艱深,甚至覺得力不從心。其實這不是因為課桯突然變深,而是因為你沒有將每一步都鞏固好。情況就等於上樓梯時,應站穩的腳步你沒站穩,應遂步踏上的一級你沒踏上,反而留待日後一下子踏上好幾級,這那有不吃力之理?很多人之所以中途感到力有不逮,十之八九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舉步為艱,全因沒有按步就班。
因此,學習出現困難,原因未必都是來自能力問題,其實很多學生之所以在學習上舉步為艱,很多時就是在學習的習慣出了問題。若我們能夠在孩子很早的時期就讓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在他們將來的學習上,一定會起到積極而正面的作用的。
學習樂器(或其他系統式的課外學習),就是讓孩子在早期便能體會這條「學習階梯」的一個好方法。因為學習樂器時,孩子一定要鞏固好課堂所學到的東西,將課堂學到的好好練習至純熟。若每日都將所要練習的東西都練到如步行般輕易、像呼吸般自然,將每一個艱深技巧都化為多個簡單的動作,一步一步的練,一步一步的進步,慢慢的拾級而上,學習便會變得輕鬆自在,便更能享受到箇中的樂趣,學習亦會因而更有成效。只要配合適當的引導,孩子是會感受到這種學習模式的好處的,日後在其他領域的學習上,亦會不自覺地用這個模式一步步拾級而上,輕鬆地向自已的目標進發。
學習同一樣的東西,有些人舉步為艱,有些人卻感覺輕鬆。困難還是輕鬆,就視乎你在攀上高峰時,是否懂得運用「學習的階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