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信世上有音樂天才,但不相信這是不能改變的宿命。
奇怪的是,說這種話的父母多,但最後成為音樂家的子女卻少之又少,是否這些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期望過高?是否因為在每一對父母眼中,他們子女的一切都是最美好的,以使他們言過其實?定還是這些孩子的音樂天份因著某些原因而續漸褪色呢?很多人的答案是前兩者,而我卻認為是最後者。
正如我在其他的文章中一再強調,音樂感是天賦的、是不需音樂知識的支持的,而且每個人在很早的階段已能展現出或多或少的音樂天份,當中的高低差異其實是微乎其微的。但隨著不同人的不同發展,有些人的音樂感不斷退減,有些人卻是有所增益,兩者之間,就在乎我們學習樂器時,與樂器是建立起何種關係了。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學習樂器時,是否能保存這份上天賦與我們的天份,就成為了他是否能成為一個真正天才的關鍵了。
音樂感是內在的,我們需要有一個途徑讓這個天賦而內在的能力向外輸出,歌唱及樂器演奏便成為了展示「實力」的最佳媒介。我們不難發現,即使歌喉不太好的人,也可以唱歌,也可以隨音樂打拍子,唱得不好很多時只是因為他們未懂控制他們的聲帶,又或是他們天生的客觀生理條件使他們唱不出一首好的歌,但絕不表示他們欠缺音樂天份。至少,他們可以嚐試透過其他樂器去作為內在音樂天份的輸出口。
可惜的是,學會控制器樂,可能比學會控制聲帶更為困難。這一點困難,往往就成為扭曲我們與樂器之關係的最大元凶。當我們將學習重點放在「純技巧的控制」而不是「音樂感輸出」,即使怎麼高的音樂天份都會被荼毒清光。
眾所周知,沒有那個音樂天才是無需努力練習的,沒有那個音樂天才是不經耕耘而輕鬆得到成果的。所不同的是,他們雖艱,但絕對不苦;他們之所以勤練而不覺苦,就是因為樂器是他們音樂感的輸出媒介,每一刻的練習都是享受,而每一點成果都使他們可以獲得更高層次的享受,連鎖反應下,越是努力便越享受,越是享受便越加努力,他們擁有的,就是一個自我獎賞的機制。
當人與樂器的關係被扭曲了,這個自我獎賞機制便告失效,這個「天才」,便會「下凡」了。
甚麼是音樂天才?能保守著人與樂器之間的「音樂感泉源」與「輸出媒介」關係的,就是天才;將樂器學習偏離重點,將人與樂器的關係扭曲,就是使天才「下凡」的主因。原來,是否天才,主要不是取決於上天賦與你多少天份,而是在乎於後天將天份褪色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