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漫長的音樂發展史,樂譜其實是一樣很「年青」的東西,在人類有音樂來,它是相對後期才被產生出來的。在「發明」樂譜之前,人們主要是靠人傳人的方式去將音樂傳播、記錄。這種方法明顯不是一個高效能的方法,但它至少有一個好處,就是它比樂譜更為「傳真」。
經過不斷的演進,樂譜已發展到一個穩定成熟的階段,雖然現代音樂使樂譜出現了很多不同形態的變化,但它們基本上仍是建築在共同的基礎上的。
【樂譜的限制】
音樂是抽像的、非具體且非理性的,一句簡單的樂句,即使用上千句文字也難以將它準確詮釋。人們窮數代的心思,才勉強以樂譜將音樂的其中一些元素記錄下來,那麼不能被樂譜記錄的元素又怎樣?那就要靠我們天賦加上後天培養的音樂感去補充了。可惜的是,很多學音樂的人,將樂譜上記載的當成了音樂的全部,以為將樂譜上的「資料」準確詮譯,就是準確的演譯該首樂曲,這是將音樂看得太簡單,亦將樂譜看得太神奇了。
要將樂譜沒有的東西補白,是一樣很深的學問,亦難以言喻。但大致可以由拍子這個基本概念作為起點......
將拍子與記譜符號作必然的聯想,或將拍子看成是純綷音的長短關係,是現代人學習音樂最常見的兩個通病,亦是現代人學習音樂的最大障礙。在P-S- I 教學模式中,拍子被還原到未發明樂譜之前的意義上,它不再是樂譜上的節奏符號,亦不再純綷是關於音的長短、時間性的事情,而主要是關於音樂感的事情。
【兩個階段與兩個層次】
依照P-S- I 教學模式,閱譜(Music Reading)大致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First Level Music Reading)通常發生在練習一首新樂曲時的認知階段。在這階段,樂譜提供樂曲的音高次序及節奏資料,我們根據樂譜,便可以在適當時間奏出適當的音高,從而得出一首樂曲的最基本元素----旋律。演奏者在這個階段必須數準拍子,讓指頭熟習每一個音的次序,準確的將旋律演奏出來。學生在這個階段完結之時,通常已能將樂曲的節奏及音序以音樂的形式「儲存」及「表達」,這時,學員便可進入練習的第二階段,亦即樂曲的演奏階段。
在這個階段,樂曲的旋律已「印」了在我們的腦海中,樂手應該可以忘記樂譜上每個音符的時值,只要隨著心中的 automatic inner pulse 將旋律「唱」出來,而這個印在腦海裏的旋律便自然會帶引演奏者奏出準確、有豐富音樂感的樂句。擁有越優質的 Automatic Inner Pulse ,唱出來的樂句便越有音樂感,節奏亦會越準確。換句話說,演奏者在這個階段再不需要「數拍子」,而是要隨著心中的 Pulse, 用手中的樂器「唱出旋律」。在這個階段,樂譜只是我們「歌唱」的提示,我們面對樂譜將旋律以「歌唱」的方式演奏出來。
【衝破樂譜的限制】
第一個階段的練習時間長短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要反覆練習很多次,停留在閱譜的第一層次很長的時間才可進入第二個階段,有些人卻只要練習一兩次,便可進入第二個階段。一些富經驗的演奏者,往往可以在首次視奏時便以第二個層次的方式去閱譜演奏,這就是久經訓練的成果。無論你是那一種演奏者,定必要僅記一點:能將樂譜的音序及節奏準確地奏出來,只是練習第一階段的終結,絕對不是整個樂曲練習過程的完結。若你還未能進入閱譜的第二個層次,樂曲還未能被你真正的演奏出來,這離開樂曲練習的完結階段還很遠。
法國長笛學派認為要「忘記長笛,演奏好音樂」,我卻認為不但要忘記長笛,甚至要「忘記拍子,解除樂譜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