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地,最近有幾個人分別問我同一條問題:「阿sir, 你覺得我叻唔叻架?」這個問題按道理不難答,「....你覺得....」代表他是要我的個人感覺,個人感覺較為主觀,客觀元素相對較少;「....叻唔叻....」本身亦無嚴謹的客觀定義,各人對「叻」這個字可以有不同理解,不同演譯。簡言之,這是一條見仁見智的問題。
這樣的一條問題,本可輕易回答,但礙於發問的是學生,作為老師,便要答得負責。
「叻」這個詞,至少可以有兩個層次的理解:有些人在個別範疇已達到某程度上的成果,可能是因為他在那個範疇特別有天份,可能是他在那方面特別肯下苦功,亦可能是因為他對那個範疇特別感興趣.......可能是因為有天份而有興趣,可能是因為感興趣而特別肯下苦功,可能是下了苦功才感到自己有天份,亦可能是因為下了苦功才感到有興趣.......總言之,在某些方面你下了苦功,有所成就,在這方面你便是很「叻」,但在別的方面你卻可能是很「渣」,這就是第一種的所謂「叻」。另有些人,未必在任何一個範疇表現得很卓越,但他卻具有「叻」的條件,「叻」的特質,他未必在任何方面已達到任何成就,但他卻具備了成功的條件,這是第二個層面的所謂「叻」。
這些所謂「叻」的特質是甚麼呢?不外乎是關係於自信心、抗逆能力、堅毅精神、恆心耐力、目標高低.......等東西,你具有「叻」的特質,即使暫時在某方面未達到你所想達到的成就,但你卻已經符合了「叻」的條件。
如果因為未達應有的成果而將自己定性為「唔叻」或「唔夠叻」,或許是因為你將「叻」定義為第一種層面上的「叻」,但若因此而錯誤混淆地以為自己是在第二種層面上也不夠「叻」的話,那便會出現一個危機,自我實現預言,可能你真的會變成「唔叻」!
因緣際會而獲得成就的未必是「叻」,懂得面對逆境不怕失敗不斷求進的才是真正的「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