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教改風暴

三日內兩名老師自殺,羅范椒芬失言,牽起了前所未有的全港老師大反撲,前線教師與教統局正式決戰。

九七年回歸以後,教署與教師的關係逆轉了,由原本的伙伴關係,變成對立關係;由著重提供支援變成著重監控;由友好變成對敵。

文件工作佔了老師工作量的九成,教師們即使充滿熱誠,亦難抽空將時間放在學生身上,甚至不能將時間放在教學上。

以 往,找不到主修英文的人教英文,情商其他科老師兼教,明知這一科比其他科辛苦幾倍,也頂硬上捱義氣,政府教育部門對他們感激不盡...... 現在,政府集體失憶,忘記了他們的情義,忘記了他們捱義氣讓教育界渡過難關,「難度沒有語文基準還讓他們教下去嗎?」仿彿當年他們是搵著數才教這科似的。

以往,你只要肯花精神、時間、愛心在學生身上,你便是好老師;現在,你愛不愛學生不是重點,最重要是你要寫報告、做文件,那便是好老師,那怕對學生漠不關心,只要官樣文章寫得頭頭是道,各樣評估做得公公整整,你便是教統局眼中的模範教師。

工 作量再多,如果是對學生有益的,相信老師們不會有太大反感,但時間只花在無謂的報告上,而報告又不能反映教學效益,老師每天的時間就花在一些垃圾工作上, 那反感就難免會十分大。老師不是要反教改,要反的是那些全無教學效益的無聊文件。現在很多學生跟本不明白老師的工作是甚麼,因為老師的工作已越來越與學生 無關了。

李國章口口聲聲說教改提升了教學效能,這點我實在半點也感受不到。

兩名老師自殺其實只是這個問題的催化劑,這兩 年我所認識的老師,無論幾有教學熱誠的,都正在為自己提早退休作準備,轉行、轉半職的多不勝數,環境不許可而被逼留在教育界的,被逼至抑鬱的不計其數,能 繼讀「享受」教育這個行業的,恐怕就只有那些只愛做文件,不需有實效的老師了。

今天張文光在立法會的發言,實在很有同感:
「教師自殺是悲劇,但教改六年,卻有11 位教師自殺,工作壓力是其中一個原因;最近四天內,更連續有兩位教師自殺,讓校長教師感到悲憤。

沒有人想過,教改總設計師羅范椒芬,竟然這樣回應:教改有很多學校在進行,為甚麼只有兩位老師自殺?這是失言,也是涼薄,羅范椒芬沒有切身處地,感受失去親人永遠的傷痛,反而急不及待為教改護航,她更漠視教改六年,校長教師的委屈和辛酸。

羅 范椒芬失言後,即使電台主持人三次追問,仍然拒絕道歉。直至有教師哭訴指責,才吐出「對不起」三個字,道歉有多少真誠,盡在不言中。但教育界真正的期望, 是羅范椒芬不單為失言道歉,更要用行動為教改帶給教育界的苦痛道歉,讓教改更有人性和人情,更能體恤教師的艱辛,而不是一部車輪滾滾、涼薄無情的機器。

社會在變,教育也要變,但教改必須穩中求進,必須考慮政策的優次,必須正視校長教師的承受力,不能排山倒海,不能舖天蓋地,不能侮辱教師,不能搞大躍進。我的修正動議,不是全盤否定教改,而是要全面檢討教改的步伐和優次,消減不合理、不健康和不必要的教育政策。

當 前的教育,並非鼓勵教學,而是著重監控,讓教育變成商品,讓政府控制品質,讓官員可以交數。教改六年,指標處處:質素保證視學、語文基準試、教師IT能力 指標、學校增值指標、學校系統評估、學生基本能力評估、學校自評和外評,顧名思義,那是以市場之名,以交數為實,以監視為主的教育措施,教師被這一部無情 的機器,弄到筋疲力盡,油盡燈枯,這是甚麼教育改革?

屋漏更兼逢夜雨。教育改革期間,學生人口大幅下降,小一學生由八萬降至四萬,特區政 府沒有像澳門政府一樣,藉著人口下降的黃金機會,推行小班教學,反而縮班殺校,讓學校朝不保夕,讓教師人心惶惶,讓政府無需增加經費,就可推行教改和三三 四學制。學校、校長和教師,被政府推上教育的殺戮戰場,欲語無言,欲哭無淚,這是甚麼教育改革?

教師面對雙重壓力,既要應付教育改革,也 要不斷進修增值,否則失去市場價值。進修五花八門,林林總總:基準試、學位化、專科專教、融合教育、通識教育、IT教育等,凡有新政策,就有新進修。政府 規定教師的進修時數,但沒有支援教師帶薪進修。教師是「月上柳梢頭,進修黃昏後」。教師的時間表是:日頭上課,晚上進修,半夜備課,清晨返學,假期帶活動 和做功課。主席,教師也是人,人皆有天倫,教師的天倫何在?

但真正致命的是縮班殺校。學生人口下降,學位供過於求,但政府卻盲目興建新 校,讓學位嚴重超額,加速縮班殺校浪潮。「一手建校,一手殺校」,讓學校惡性競爭:凡基金必申請,製造業績;凡活動必參加,製造紀錄;凡評估必操練,以防 萬一;凡報告必詳盡,立此存照;凡宣傳必爭先,橫額處處,有教師告訴我,他附近一間小學,竟然掛了28條橫額,比區議員辦事處還要多,這是笑中有淚。當前 的教育亂局:學校文山會海,活動排山倒海,評估翻山倒海,教改苦海無邊,何時回頭是岸,何時回歸教育?

要求減少每班人數,增加教學人員編 制,改善師生比例,減少教師課節,讓教師帶薪進修,增加社工和支援人員,清除不必要的非教學工作,檢視教改和課改的優次,取消不合理的教育政策,成立教師 健康中心,關注教師的工作壓力。這是立法會在教師自殺後,最沉痛和最積極的共識;也是教改六年,校長教師的吶喊和希望,請教統局痛定思痛,請李國章與羅范 椒芬深切反省,不要讓悲劇繼續蔓延,不要讓教師永遠受傷。

所爭取的減少每班人數,增加教學人員,就是小班教學。當前,小班教學已成為社會 共識,立法會亦通過小班教學的動議,任何負責任的政府,必須落實決議。曾蔭權說,施政以民為本,小班教學在曾蔭權的民意調查中排第七位,是高優次的民生項 目,為甚麼永遠被教統局拖延?不推行小班教學的結果,是教育質素不能提升,是縮班殺校變本加厲,導致教育不穩,教師不服,教改不得人心。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羅范椒芬的失言,觸發教育界回歸後最大的震怒,教師哀教育之淪亡,哀高官之涼薄,哀教師之艱難,哀前路之茫茫。但教師應化悲憤為力量,永遠懷抱希望,努力前行,正如魯迅所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霜雪風寒牙緊咬,任勞任怨天地知,薪火相傳恩深重,滿樹桃李靠傲枝。讓社會尊師重道,讓教育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