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學精了,董建華學精了,各官員也真的學精了。
7.1 遊行前,自己透過各種途徑去勸人參與時,仍不忘提醒一句:雖然一定沒用,但至少可以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吧!
但萬料不到它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官下台,行政會刮大風暴,老懵認錯,香港人的自信亦加強了許多。不竟,超過五十萬人的遊行可以和平地完成,的確世界少有。
以往逢錯必保的老懵董,今次在王見秋事件一直保持緘默,不至弄巧反拙,將事情越攪越大。以往那種將火頭越燒越多,越燒越大的作風,今次終於改正過來。
有人早幾天看了我的簡報後,今天問我甚麼是「偷換論題」,我給他再舉的一例就是關於老董的:
老董上任後,香港頭頭踫著黑,經濟越來越差,主要是因為外圍因素。但政府在面對困境,不但一籌莫展,還推出很多落井下石的措施,要改的,他不去改,不應改的,他卻大力去改,改完一樣又一樣。結果,自由、法治、教育等環節都亮起了警號,香港由國際大都會搖身一變,成為要中央接濟的大陸城市之一。
市民埋怨他無能於改善經濟,埋怨他無法解決困境,埋怨他的措拖是火上加油。保皇黨及其黨羽於是大聲疾呼:香港經濟差是外圍經濟影響,非關特首董建華的事。
原本是埋怨他「不能解困」,但保皇黨卻說他不是經濟轉壞的原因;人家是埋怨他不能在經濟差時帶香港出困境,是埋怨他的措施是火上加油,而不是埋怨他將經濟攪垮。
此為之「偷換論題」,說出來的雖是事實,但卻不是問題所在。
當然,有人認為他的措施其實也是經濟差的主因,但這又卻是另一回事。
有時我會很羡慕澳門,回歸後,應改的,如治安、市容、交通、基建等,他都改了,其他的則原封不動保持原貌,董建華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