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廟街風情畫

早排跟一些舊生到廟街晚飯,今晚心血來潮又帶了太太到該處行了一會,給她介紹一下老香港式的本土文化。

自少對廟街有一種很奇妙的情意結,第一次是小學時跟幾個家姐及二姐夫去完「荔園」後再到那裏晚飯,但那次的印象不深,較深印象的是中二時與朋友一起到那裏遊玩,在那裏我第一次被人偷去了銀包,狼狽極了。自此,每隔一兩個月便會自行到那裏逛一逛,雖然每次看到的都大同小異,但亦都樂此不疲。這個習慣一直維持到大學畢業為止,可以說是見證著它的興衰。

記得那時的廟街很是熱鬧,我常跟朋友打趣地說:如果你到廟街,只要縮起雙腳,便自然會給人迫著向前走。

那時有人賣武、有「龍虎鳳」大雜匯、有小孩表演縮骨功、有街頭賣唱、有庸醫賣假藥、有當街幫人脫牙的、亦有老伯擺街檔賣春藥。

有幾檔幫人睇相算命的,往往只是坐「冷板凳」,我心裏常替他們著急,不知他們怎去維持生計。

多年之後,隨著社會進步,原以為這種民間求神問卜的檔口己經被淘汰得七七八八,不料這兩次舊地重遊,發現原來不但沒有被淘汰,反而數目由十數檔增加至幾十檔,種類亦較以前五花八門。

是因為傳媒這十年來的大力吹捧所致,還是經濟不景,以致有「不問蒼天問鬼神」之風呢?

還好,如果連這檔口亦被淘汰了,廟街亦不成廟街了。